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2:47 点击次数:72
我们小时候基本都看过南斯拉夫的二战经典电影,比如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《桥》《苏捷什卡战役》等等,里面的游击队员作战非常顽强,揍得德国人七荤八素的。可南斯拉夫政府军当时有120万之众,为何却在德军进攻下迅速崩溃而投降呢?
包括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,也是被一支德军小分队轻易攻占的,那么战斗力的反差为何如此巨大呢?原来,在纳粹德军入侵巴尔干之前,南斯拉夫是没有铁托领导的游击队的,这个国家的政府军是南斯拉夫王国的“皇家军队”,它跟后来的南斯拉夫人民军(铁托游击队)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。
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,南斯拉夫王国原本是纳粹德国的盟友,但是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,确实有一批亲英的少壮派。1941年3月,受英国出兵援助希腊(抵抗意大利人)的刺激,亲英的军官们发动政变,空军司令西莫维奇组建新政府。
尽管这个南斯拉夫新政府声称在英德两个阵营间保持中立,但其亲英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,希特勒为了在打击苏联之前确保侧后方的稳定,遂下定决心对东南欧用兵,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,彻底赶走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,于是“巴尔干战役”爆发。
当时的南斯拉夫“皇家军队”拥有28个步兵师、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旅,纸面兵力大约有120万人。但是装备低劣训练不精,只拥有110辆法国造的雷诺轻型坦克和400来架陈旧的飞机,其部队数量和质量甚至远逊于法国,“欧洲第一陆军”在纳粹坦克进攻下都稀里哗啦,何况南斯拉夫?
纳粹德军在巴尔干战役中投入了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,差不多是一个“集团军群”的力量,刚刚历经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德军配合娴熟经验丰富,根本不是南斯拉夫军队可以抗衡的。同时,德军还有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的助战,总兵力超过80个师,“联军”拥有20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,对南斯拉夫政府军具有压倒性优势。
最致命的问题是,南斯拉夫是个“捏在一起”的国家,其境内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具有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,这是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的。所以战争爆发后,德国人的进攻给这俩地区提供了“揭竿而起”的良机,由上述地区兵员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第一集团军(辖第4、第7两个军团),迅速倒戈成为德国盟军。
看过《苏捷什卡战役》《内雷拉瓦河战役》等电影的军事爱好者,都应该记得配合德军作战的克罗地亚部队,那些原来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军,他们是欢迎德国人的。因此,德国人需要主要打击的,根本没有120万军队,南斯拉夫野战部队只编有三个集团军六个军团,等于倒戈了三分之一。
说句题外话,哎,就跟90年代北约打击南联盟的情况差不多,铁托用强力手腕组成的南联盟,再次四分五裂,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。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最大贡献,是在政府宣布投降后,部分爱国者加入了铁托游击队,同时给游击队留下了相当多的武器。
至于说到前南电影里铁托游击队有多么厉害,也是夸大宣传的结果,真有那个本事也不用被德军围剿了。南斯拉夫人民军得以生存和壮大,与苏德战争爆发有直接关系,整个巴尔干战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结束的,而不到两个月后希特勒就实施了“巴巴罗萨计划”,主力全部东调。 而当发现铁托游击队有所壮大后,希特勒早已深陷东方战场,无力抽出太多精锐进行打击,动用的都是番号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后建步兵师和党卫军外籍部队,比如“欧根亲王师”就算绝对主力了,以及克罗地亚、意大利等杂七杂八的混合部队,战斗力只能算三流、
到战争末期,南斯拉夫人民军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,而德军在南斯拉夫境内只留驻20万兵力。即便如此,在苏联红军到来之前,铁托游击队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领土。如果德国人不是受苏德战场的牵绊,哪怕调动两个精锐集团军进剿铁托,那南斯拉夫人民军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对手,逃往苏联是不二选择。
游击队铁托南斯拉夫希特勒德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